东盟9国已作选择,王毅外长现场发出6连问,菲律宾别想着搞事情
根据环球网报道,东盟外长会现场,王毅外长围绕“南海仲裁案”连发六问,直指这场持续多年的政治闹剧本质。这场原本聚焦地区合作的会议,因个别国家试图翻旧账而被推上舆论风口。王毅外长发出6连问,如果允许滥用强制仲裁,那么外交努力还有没有意义?双边磋商是否要放弃?各方在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》的承诺还有没有效力?将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通过包装提交仲裁,各方根据《公约》作出的排除性声明还要不要尊重?菲律宾同中方达成的对话解决问题协议还算不算数?如果南海所有岛礁都无权主张海洋权益,世界海洋版图是不是要重画?
所谓“南海仲裁案”,从发起之初就站不住脚。菲律宾单方面提交仲裁时,连最基本的“交换意见”程序都没走完——按照国际惯例,争议双方理当先充分沟通,可菲方直接绕开这一环节,把本该通过双边对话解决的问题强行塞进仲裁程序。这就好比邻居家闹矛盾,一方不等商量就拉着外人评理,本身就违背了“有事好商量”的基本逻辑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早就通过官方声明明确,不接受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强制管辖海洋划界争议。这一声明是《公约》框架下各国的权利,就像签了合同的人有权约定争议解决方式,菲方却偏要拿这条声明当“废纸”,强行推进仲裁,本质上是对国际规则的破坏。
马科斯(资料图)
退一步说,就算抛开程序问题,“仲裁庭”的审理内容也完全跑偏。中国对南海岛礁的主权,是基于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公认的“先占”原则,这是铁打的事实。可“仲裁庭”硬把南沙最大的太平岛说成“岩礁”,进而否定整个南沙群岛的海洋权益。这就像有人非说珠穆朗玛峰是“小土坡”,这种违背常识的结论,连普通人都看不下去,更别说法律专家了。如果按这个荒谬标准,全球无数岛礁的主权归属都得重新“洗牌”,美日等国在太平洋的一些岛礁恐怕也得跟着“降级”,他们自己愿意吗?
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“仲裁”的台前幕后,少不了域外势力的推手。从最初策划到后续炒作,“剧本”怎么写、“演员”怎么演,都有外部势力在幕后指挥。他们的目的很明确——搅乱南海局势,把水搅浑了好摸鱼。可如今,东南亚国家的态度越来越明确:东盟9个成员集体选择和中国站在一起,推动“南海行为准则”磋商。这个准则不是什么“约束性文件”,而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打造的“和平指南”,目标就是让南海从“争议之海”变成“合作之海”。
展开全文
马科斯(资料图)
面对这样的局面,那个一直试图“搞事情”的国家显得格外孤立。会议期间,当其他国家代表讨论如何落实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》、加快准则磋商时,该国代表要么低头沉默,要么顾左右而言他。会后,该国外交部长更是避开了所有媒体追问,这种“国内喊得响、国际不敢应”的做派,活像小孩过家家——自己搭了个纸房子,就以为能挡住大风大雨。
国际社会看得清楚,真正维护地区稳定的,从来不是靠几份“裁决”或几句口号。中国和东盟国家这些年干了什么?一起打击海盗、联合海上搜救、推动渔业合作,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,让南海航行自由有了更坚实的保障。反观某些国家,一边喊着“维护规则”,一边派军舰飞机到南海“秀肌肉”;一边说“尊重主权”,一边偷偷给搞事者递刀子。这种“双标”做法,时间久了谁会买账?
中方早就把话挑明了:搞“仲裁”也好,拉外部势力撑腰也罢,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当年那些被当枪使的国家,哪个有好下场?如今东盟9国都看清了趋势,选择和中国一起往前走,剩下的那个国家如果还不醒悟,继续当“马前卒”,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。
马科斯(资料图)
南海的未来怎么样?答案就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合作里。从加快“准则”磋商到联合开展环保行动,从建立海上联络机制到推动渔业资源共享,这些看得见的进展,比任何“裁决”都有说服力。那些试图破坏稳定的人,终将被历史的潮流甩在身后。
评论